时 间:
搜 索: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010)65121919
传真:(010)87519093

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魏建国副部长在中非合作论坛第5届高官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
时间: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2006年11月2日,北京)

尊敬的海尔基洛斯大使阁下,

尊敬的许镜湖秘书长,

尊敬的诺拉纳·塔·阿马大使阁下,

尊敬的若泽·罗萨先生,

尊敬的非洲各国代表和驻华使节阁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非合作论坛第5届高官会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了。这次高官会是一个多月前举行的特别高官会的延续,既是为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拉开了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的序幕。

  两天来,各国代表本着"真诚友好、平等办会"的原则,勤奋工作,高效务实,会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会议听取了许镜湖秘书长关于特别高官会以来会议筹备进展情况的简要介绍,审议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份重要文件的草案,审议并通过了第3届部长级会议日程草案和北京峰会日程草案,审议并通过了第4届部长级会议主办国的决定草案,审议并通过了第5届高官会会议纪要。为第3届部长级会议和峰会的召开出色地完成了技术准备工作。明天,我们就要迎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0年,中非领导人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顺应双方在新世纪加深友谊、增进了解、深化合作的需要,共同倡议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并召开了第一次部长级会议。6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下,在双方政府和各届人士的精心培育和不懈努力下,论坛推动中非互利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2005年,中非贸易在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年均增长30%。2006年1-9月达405.6亿美元,预计全年可突破500亿美元。中非经济合作遍及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讯、纺织、服装、电子、制药、建材、餐饮、旅游等诸多领域,成果显著。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63亿美元。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2000年以来,中国在44个非洲国家承担了149个成套项目,在39个国家承担了153个技术合作项目;向48个国家提供了232批一般物资和紧急救灾援助。目前中国已为非洲培训了1万余名各类人员,已有17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把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

  首先,峰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举行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集体交流与对话。在圆桌会议和多、双边会晤中,中非领导人将本着真诚友好、平等互信的原则,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坦诚交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彰显双方共同的政治意愿,《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做出总体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这次峰会将进一步确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合作框架,极大推动中非友好关系发展。

  其次,自成立以来,论坛已经成为中非双方进行集体对话和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每3年举行一次的部长级会议和与之配套的高官会成为论坛的主要载体。迄今已分别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轮流召开了2届部长级会议、5次高官会和1次特别高官会及第1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峰会期间将举办"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和"第2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同时将宣布成立"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并确立了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不仅为双方加强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途径,也完善了论坛自身的机制化建设。

  第三,中非合作论坛之所以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生命力,越办越有号召力,越办越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品牌,就是因为中非双方都秉持着"务实合作、面向行动"的论坛精神。在论坛框架内,中国政府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相继推出了减免债务、免关税、培训人员等举措,助推中非合作跃上新台阶。胡锦涛主席将在峰会上宣布一系列重大合作举措,特别是在援助、投资、贸易和社会发展领域。这是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非洲朋友愿望的基础上,本着"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宗旨提出的。我相信,这些举措必将为中非友谊和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预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成功!预祝中非合作论坛第3届部长级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    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    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    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网站管理:商务部信息化司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10164号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86-10-65121919
传真:86-10-87519093
邮箱:商务部邮箱